“锅炉姜”焐热新希望
春节虽过,年味依旧。走进重庆市潼南区新胜镇钟峰村,记者发现,这里的氛围在喜庆之余还多了一份忙碌。近400亩的生姜基地,被公路划成了两块,抬眼望去,两边都有村民在地里忙活。“一边在种反季蔬菜,一边是马上就要采收的锅炉姜。”基地负责人龚风风火火,摩托车还没停稳就开始介绍上了。
啥叫“锅炉姜”?记者跟着龚走进田间看究竟。8个塑料大棚两两相对,4台3米高的锅炉立在门外“站岗守护”,升腾的热气驱逐着冬雨带来的寒意。“水管都铺进了大棚,热水在地下循环供热,跟城市里的地暖一样,”龚边说边招呼管理人员:“老罗,温度保持得怎么样?进去看看。”
“按要求,30度,姜苗长得好得很哩。”村民罗吉华应声走来,笑呵呵地挑开了一个大棚的“门帘”。龚蹲下身来,小心翼翼地用手刨开一株姜苗下面的泥土,嫩白的姜芽很快就露了出来。“马上就可以采收了,咱这8个棚能产36吨仔姜,卖40元一斤没问题;后面还能收90多吨种姜,5000元一吨都算是保守价格了。”龚回头望着罗吉华,“过节还得忙一阵子哦。”“要得,要得。”罗吉华答应着,笑得更开心了。
重新埋好了姜芽,龚继续讲起了“划算”的锅炉姜。由于大棚里的土壤始终保持生姜佳生长温度,从种姜下地两个多月后就可以收获仔姜,比本地生姜提早半年上市,价格可高出3倍。“在我们这里,锅炉姜每亩成本大约17万元左右,但每亩产出超过50万元,是个增收的好路子。”龚说,为了带动村民脱贫增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他牵头组建了重庆市盘姜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全村20户深度贫困户以土地折资入股,不仅可以在基地务工,还可以享受保底分红。66岁的罗吉华正是这20户贫困户股东之一。
走出生姜基地没多远,翠竹与橘树掩映处,已到了罗吉华的家门口。坐在自家的院坝上,罗吉华与妻子王素英跟记者摆起了脱贫增收的“龙门阵”。罗吉华一家有3.7亩土地,虽然以前种红薯玉米也挣不到几个钱,但跌入深度贫困还是从2015年老罗查出心脏病开始。“重活干不成了,医药费又花了不少,”老罗说,“要是没有盘姜公司带着我们,真不知去哪里找钱。”他让老伴找出了“股权证”,证上清楚地标注,2015年10月发证,土地折资入股金额为27150元,2016年分红收益为5365元。“2017年的分红马上就要兑现了,算了一下,你们家应该在1万元以上。”龚插话。
“除了感谢,真不知道该说啥了。”王素英告诉记者,考虑到罗吉华的身体状况,盘姜公司专门为他安排了管理人员的岗位。“我和儿子也都在生姜基地务工,种姜也种蔬菜,按天算钱,”她说,一家三口去年在基地的务工收入约2.8万元,还在镇里村里的帮助下养了几十只鸡、几十只羊,净收入也有近3万元。
“算下来去年你家总收入有六、七万了,新一年有啥子想法?”在场的村干部问道。在老罗两口子腼腆的回答中,透露出了“整修房子”和“给儿子娶媳妇”的愿景。“要有信心,今年会更好。”龚给两口子打气,“锅炉姜咱今年还要再扩大种植,政府还帮咱搭起了网上销售平台。公司还准备发展优质黑猪,发给村民代养,养上5头至少又是一万多元。”“那我们个报名。”罗吉华忙说,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帐算明白了,但干部们还想着怎么能让像老罗这样的家庭稳定增收。“改革的办法多想一些,方便群众的事情做细一些。”新胜镇党委书记林远征说,现在农村劳力中年老体弱的不少,如果能多一些劳动强度不高的务工机会,他们就会又多一些收入。“就拿农业来说,我们已经开始从品种上、技术上搞试验,好在家里搭藤就能种,起码可以少弯腰。”林远征说。
尽管告别时已过中午,但尽职尽责的股东老罗又朝公司基地的方向走去。冷雨飘洒的冬日,田野上的锅炉焐热了钟峰村的生姜产业,也焐热了老罗们的新希望。
-
- 用户留言
- 已有条留言,点击查看
-
暂时没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