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制造强国传奇 《大国重器》(第二季)开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重器?什么样的重器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拥有的国之重器?什么样的核心技术需要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构建怎样的制度体系才能源源不断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重器?这正是26日晚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所要探寻的答案。
2月26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在京举行开播仪式。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在介绍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立意、内容和创新特点时说,《大国重器》季于2013年推出时,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极大的关注和反响,观众一直热切期盼《大国重器》(第二季)。正因为这部片子以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工业发展进行了一次大巡礼,倡导并指明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2月26日至3月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将在每天21:15分黄金时段,推出八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带来大气磅礴的国之重器英雄谱,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潮,续写实业强国传奇。
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115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中国制造2025》的动员令发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正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站在历史新起点,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发,做出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选择。中国正处在积聚实力的关键时刻。
中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从打造世界的产品升级为打造满足自主发展需求的工业体系。不仅要打造出单个领域的国之重器,还要打造出综合实力强的国际企业和企业舰队,打造能够源源不断创造出重器的机制重器。因此,深入挖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体系竞争和能力建设,这是时代的发问,也是《大国重器》(第二季)新时代探寻的应有之义。
中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主要是低端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大国重器》(第二季)聚焦创新这一发展的动力,聚焦人才体系这个支撑发展的资源,在人物的选择上,将镜头对准活跃在研发制造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工人。比如,五年前还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大直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中国工程师团队开创性地采用电机和液压双驱动系统,不仅打破垄断,而且还破解了困扰挖掘行业五十多年的难题卡机。在数控系统上,如何在24000转高速运转的前提下捕捉到微米级的误差,提高加工精度。中国工程师性地研发了一种色谱图,通过传感器来捕捉刀头切削的数据,加工平顺用一种颜色标注,加工过程中有偏差用另一种颜色标注出来,捕捉肉眼难以看到的误差,将零件表面加工精度达到了0.01微米。像他们一样,中国工程师们拥有的创新能力和高超技术,是任何图纸上都不会标注的制造诀窍,这也是源源不断打造重器的中国优势所在。
《大国重器》(第二季)由《辉煌中国》主创团队领衔,8个摄制团队,历时一年半,行程30万公里,拍摄60余个核心重器故事,聚焦8大领域,呈现数百组成就数据。这里有首次向媒体开放的超级工厂,有首次披露的核心技术关键突破,有先进的试验平台,有高水平的中外装备同台竞技。中国自主研发的16米立式机床用于加工核压力容器,这是全世界一个能实现流水化作业的核压力容器生产工厂。中国制造的页岩气压裂车,体积小,单机功率大,拥有双倍于常规压裂车的实力。新一代空中造楼机,一次可以举升总重接近4000吨,相当于3000辆小汽车,可以在5个小时内,整体顶升4.5米。通过全景式的重器巡礼,记录迈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中国制造故事。
在拍摄手法上,为充分展现出重器的生命感,摄制组大量使用了航拍、高速摄影、水下摄影等手段,像200米长的盾构机、主轴速度为每分钟24000转的数控机床,长的单根海底光缆铺设等场景,壮观、大气、耐人寻味,用全新视角,展示出中国制造的底气和实力。《大国重器》(第二季)大量运用增强现实动画,直观呈现机械工作原理,呈现工业制造之巧、工业制造之美。
-
- 用户留言
- 已有条留言,点击查看
-
暂时没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