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南街54岁文物楼没暖气没煤气 冬走风夏漏雨
文章来源:天津市亚格利暖气片厂   访问商铺     添加时间:2012/8/2
在太原市新城南街,有一个“红楼建筑群”,这些房子是1958年苏联帮助盖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房子里的人们过着没煤气、没暖气、常停水、屋漏雨的日子,他们说,这里曾是他们四代人的家。7月20日,记者走进这里,了解这些“文物楼”的历史,倾听老人们讲述他们和老楼的故事。 54年老房子走风又漏雨   新城南街16号楼是一座三层的老房子,乱如蛛网的电线裸露在外,虽然经过粉刷但依旧掩盖不住破损的红砖面。在每个单元门两侧各有宽为半米的石柱。目前,它是*一能从外观上看出“苏联”特征的地方。   7月19日10时,几个在楼下乘凉的妇女述说着各自知晓的东西:“这是苏联人盖的楼。”一位带着小孙子的妇女说,“我婆婆从结婚开始就住这里了。”“文物顶什么用,现在都不能住了,里面没煤气,没暖气,冬天四处走风漏气,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只能用七八个脸盆接着。”说话的是一位50多岁的男人,他说自己就住在16号楼2单元的2层。   男人说自己是太钢的职工,原本这些“文物楼”都只是单身宿舍,后来才成了居民楼。“这些房子都是危房。”在男人的要求下,记者参观了他家的房子。   在单元门门口,有一个高约20厘米的门槛,“这是为防止水进入楼里,居民后来自建的。”走进楼道,墙皮大面积脱落。   穿过走廊,进入男人的家里,黑漆漆一片。男人说这里经常停电,“电线都老化了,你看那个水管还是去年弄的。”顺着男人的指引,记者看到直径约30厘米的管子从上到下盘旋在整个楼道里,然后分别进入每一户人家。   卫生间里,屋顶上的白墙已经成了褐黄色,电线盘成一团,甚至有一个窄缝能看到楼上的住户。“我早就不想住了,但又舍不得,况且其他地方的房子也很贵。”男人说,自己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希望房子能加固一下,“没有暖气和煤气也认了。” 住户为取暖自己做土暖气   新城南街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像16号楼这样的房子这个院子一共有4幢,他们管这样的房子叫“红楼”。   “苏联盖楼的时候分"青楼"和"红楼",我们这里是红砖盖的,所以叫"红楼"。”住在16号楼一层的91岁老人说,“这里实在不能住,一到冬天,我都去闺女家。”   问及老人为什么不愿离开,老人许久没有回答,几分钟后,老人拄着拐杖走到里面的房间指了指说:“我从结婚开始就住在这里,几十年了,习惯了。”   36岁的王伟东是三楼的住户。他从出生就住在16号楼,与他同住的还有83岁的母亲和9岁的女儿王佳琦。“我们住在顶层,屋顶早已破了,每到下雨天,我们这里就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王伟东说自己无所谓,但一家老小生活实在不便。冬天的时候,房子特别冷,没办法,去年冬天他们自己做了土暖。在王伟东家的厨房有一个黄土建的暖气,上面连着粗大的不锈钢烟筒,“烧散煤,没办法,冬天太冷了,我妈受不了。”王伟东说自己也知道土暖气危险,容易煤气中毒,但“没办法”。   王伟东的家里贴着各式各样与这个时代不相符的年画,年画的主要用途是掩盖脱落的墙皮和屋顶,电视机上有燃剩的两根蜡烛。王伟东说,这是前一天晚上停电时点的。“这里停电停水是常事。”   王伟东的妈妈回忆说,苏联的这些“文物楼”是1958年建起来的,1960年,自己随丈夫搬进新房,“当时我们的房子是*好的。”   据了解,住在“文物楼”里的很多都是老人,他们留恋这里的每一片砖瓦,“年轻人都走了,有能力的人也都走了,剩下的就是我们和一些租客。” 老房子见证老人们一生的足迹   采访中,91岁的老人说已经记不清自己姓什么了,但对在这房子里的过往却记忆犹新。“这是个好房子,原来是,现在也是,只要修修,我还愿意住在这里。”   王伟东83岁的母亲至今还能想起孩子们出生的情景。“那时候墙上也贴着年画,家家户户门口堆着煤,和现在一样,只是那时候房子不漏雨。”   采访中,这里的人们从没说起要离开老房子,只是希望能将老房子修复,让他们和子孙生活在一起,老房子,就是一种回忆。“不是牢笼一样的电梯公寓,不是冰凉冷漠的钢筋水泥,老房子是一种感情,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丝,它包含着我们惆怅惦念的情绪,寄存着我们漫漫一生的足迹。”老人们说。   在这些“红楼建筑群”旁高耸着窗明几净的楼房,据这里的住户讲,部分“红楼”成为危房后盖起了这些高楼。据了解,两年前,太钢房产处就贴出要拆掉16号楼的通知,但不知是何原因,一直都未曾执行。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老房子是市级文物,能不能拆没有硬性规定。   91岁的老人告诉记者,她*怕冬天来,她不怕冷,但她怕离开。
行业资讯